找到相关内容2344篇,用时14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《中国禅宗通史》的方法论评析(1)

    般若体系,就变成了有本体论意义的如来藏体系,般若学同佛性论很自然地结 合了起来,从而使达摩禅中“虚宗”与“真性”的矛盾说法,得以协调。……”[3]   作者这样的表述方式,是认为禅宗义学的...舍身之法,先定空空心,使心境寂静,即断攀 缘,恬泊夷平,由此“泯然气尽,住清净法身”不受后有”。这种舍身法,在藏传佛 教的瑜伽中也颇流行,今天可以作为安乐死的研究对象。但当时的禅者,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521058008.html
  • 李白释家题材作品略论

    离众恶,身意俱安。”(《大正藏》卷3,第39页)鸠摩罗什译《维摩诘所说经》卷七《佛道品》第八则说:“譬如高原陆地不生莲华,卑湿淤泥乃生此华。如是见无为法入正位者终不复能生于佛法,烦恼泥中乃有众生起佛法...时期都被列为国家祀典。其中金箓、黄箓诸斋都有济世救苦之功用,《太上黄箓斋仪》卷一“发念”条即云:  一念天地交泰,二念日月贞明,三念阴阳顺序,四念国土安宁,五念帝王景祚,六念宰辅忠贞,七念万姓安乐,八...

    李小荣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585758426.html
  • 鲁迅、尼采与佛教——鲁迅与佛教文化关系论之一

    自己“因为那时还有一点读过尼采的《Zarathustra》余波”所以“彷徨”得并不长久(《三闲集·我和〈语丝〉的始终》)。  3  五四新文化运动兴起以后,鲁迅逐渐从苦闷、寂寞的情绪中走出,他除了创作...所有生物与生俱来的一种内在限制和缺陷。因此,每一种生物实际上都处于终身的困境中,“仅当一种生物能设法既避免因自负而自杀,又避免因舍己而安乐地死去时,它才能活下来。中间道路就像刀刃那样狭窄,路的两旁是深渊...

    哈迎飞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595858487.html
  • 从百万富翁到五祖寺方丈

    ,落得半身不遂。为给父母治病,这位主任倾其所有,债台高筑,无奈两位老人年事已高,最终还是溘然长逝。他妻子见家中别无长物,上门讨债的踏破了门坎,狠心抛下3岁的女儿,抛弃抱有失父亡母之痛的丈夫,投进了一个...本性中存在不可理智之处,心中不过分在意时代的脸色,会使生命更有趣味。见忍从8000多卷经论中,品尝到佛教既高深又浅显的哲理趣味,这正如经文中所说:“不为自己求安乐,但愿众生脱苦海。”  1994年深秋...

    刘 富 中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075559027.html
  • 中西宗教哲学的本体论是相通的吗?

    理解与把握是否准确?对这一概念的使用是否合理?(2)“终极实在”、“存在”、“本原”或“本源”、“本体”等,这些概念在内涵与外延上是一致的吗?它们可以互相替代吗?这些语言是“第三种语言”吗?(3)何光沪...美国哲学家安乐哲(Roger T.Ames)和郝大维(David Hall)认为,道家的一个显著特点,是否认宇宙万物(或万有)都有一个基本起源,他们因此称古代中国人是非宇宙论(acomsmotic)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104559183.html
  • 佛法蠡测

    不即是安乐,在人类行将跨入二十一世纪的新时代,又何贵于有这样的佛法!?又何贵于有这样的佛弟子!?只是我自己犹未亲见佛法,尚留滞在若明若昧之间,又行顾微渺,腰杆子不硬,却以此愿望于初机,不能无惭色。曰“...、菩萨依般若修行证果——菩提萨埵……究竟涅槃  2、三世诸佛皆是依般若成的——三世诸佛……三藐三菩提  3、般若统摄显密无上殊胜——故知般若波罗蜜多……菩提莎婆诃  四、正绎经文  观自在菩萨,...

    明真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114959241.html
  • 寻觅释尊的真意—吕澂先生关于佛学基本问题阐述试探

    余人作。然彼如来出世及未出世,法界常住,彼如来自觉此法成等正觉。”[3]佛教中,又往往将释尊于菩提树下金刚座上真实准确觉悟缘起法,证得解脱名为正觉,“即便持草往诣觉树,到已布下敷尼师檀,结跏趺坐,要不...人生归宿与声闻乘并无二致。菩萨乘似乎肯定世间,但是并未相应地丰富其解脱的内涵,因此其追求解脱的范围也未得到应有的扩充。虽菩萨乘首倡“不为己身求安乐,但愿众生得离苦”,但最终还是归于对人生的否定。其实,...

    金易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220259832.html
  • 佛教法师和当代心理学的对话(1)

    功过格」的法门,只有讲这种因果1-3报应的道理,末法众生才会信受道德修持的重要性,老老实实地断恶修善,好改造自己家族的命运。  治疗师:我承认这种情感皈依的三阶段,是一个理想的心灵发展程序。但有一点...:宗教生活的基础是悔改,有悔改才表示有真心皈依三宝,内心有依靠后,自然能得安乐。皈依的过程,有得救的快乐,可以灌输自己一种积极生活的愿力;也有修行的挣扎,自己一直在良知和欲望的战场中打滚,无法脱身。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243559967.html
  • 宗喀巴菩萨戒思想之研究(1)

    尚待发展完足之处。检证其菩萨戒思想“是否具有”与“如何具有”一致性、不矛盾性与完备性所进行的探究,[3]即是本文研究所采取的方法进路与三种判准。   本文研究即依于上述理趣,进一步探究下列的内涵:  ...   “我某甲,愿诸佛忆念我。如诸佛世尊,正知以佛智慧无所著,   我当发菩萨(提)心。为利益一切众生令得安乐,发无上道心。   如过去未来现在诸菩萨,发无上菩提心,于一切众生如父母兄弟   姊妹男女...

    王惠雯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260760060.html
  • 宗喀巴对于大、小乘戒相融之思考(1)

    为了呈展菩萨戒思想的不矛盾义[3]。因而其所发展出的实践理论,即是要获得能够因应未来不同发展的一个基本范型─具有可以继续发展的基础。   (此一内在理路配合以下本文所要探讨的外在理路,即构成宗喀巴的...方便,谓天瑜伽。....此方便中具二差别,一者安乐:谓不待苦行;二者律仪。....与达空性之智慧互不分离。”(《密》,页十六)   “次说波罗蜜多乘中,以余五度方便摄持慧度,经三无数大劫而修正行,即证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261060063.html